中新經緯1月4日電 題:創新能力不足加劇美國經濟困境
作者 許維鴻 甬興證券副總裁
2022年美國納斯達克指數跌掉了三分之一,全球投資者都在擔心硅谷2023年的精氣神。2022年底人氣電影《阿凡達2》票房不及預期,又拖累迪士尼公司的股票價格持續走低,美國股市的“圣誕節行情”爽約了。我雖然不是影迷,但阿凡達第二部電影似乎暗示著美國硅谷的普遍困境:盡管有十二年前第一部電影的粉絲情懷,但是僅僅靠同級別特效依然不能吸引新粉絲入坑。加上華麗內容包裹著老套的敘事和陳舊的價值觀,出現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結果,也就不難理解了。作為美國經濟的核心引擎,硅谷和華爾街也面臨著美國老舊“全球化”思想、老舊“殖民主義”價值觀的困境,自身創新能力不足,2023年前景黯淡。
美國的困境
技術上的困境是它們的共通之處。過去十幾年,硅谷并沒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技術迭代創新,也就是那種讓你眼前一亮的跨時代技術。幾個科技巨頭公司都是在原有技術基礎上縫縫補補,典型的困擾消費者的問題類似于——蘋果第十四代手機到底和第十代有啥技術升級?各跨國企業CEO只能通過回購本公司股票“消化”賬面上的現金,因為確實買不到擁有革命性技術的企業或團隊。2022年年底,硅谷巨頭又不約而同地進行了大規模裁員,真正實現了在資產負債表和團隊規模的“雙縮減”。
硅谷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必然帶來華爾街紙面財富的縮水——美聯儲加息讓美國債券市場的牛市可謂“四十年一遇”,經濟滯漲讓固定收益部門叫苦不迭;股債雙殺行情中,2022年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了33%,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差表現;市值縮水10萬億美元,跌幅超30%。最讓投資銀行和基金經理擔心的是,沒有硅谷持續技術創新對資金的需求、沒了中概股背后代表的中國經濟增長,美國股市的IPO規模還會持續低迷。2022年美國股市新股發行增量不足,各路政客還能怪烏克蘭危機、美聯儲加息、新冠肺炎疫情,2023年的替罪羊還能找哪個呢?
數字貨幣市場的崩潰,也許是2022年一只“政治正確”的替罪羊。但是,真正讓數字貨幣“去中心化”烏托邦夢想破滅的,恰恰是美國為了自身利益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為了維護美元結算體系的威懾力,美國將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延伸到了硅谷、延伸到了“去中心化”夢想的數字貨幣跨境結算體系,讓全球投資者看明白了美元體系統治力無法與工程師們的金融烏托邦共存,數字貨幣技術的資產大縮水也就是必然的了。比特幣不能挑戰美元霸權,硅谷的技術創新必須服從美國利益。
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一直被全球各界期待能拿出“全球化3.0”的新價值觀,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但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在新一輪全球化過程中,當美國主流價值觀與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產生沖突的時候,美國依然在沿用一百年前英美殖民主義那一套,依靠挑動地區內、甚至是一個國家內的沖突,通過制造混亂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沒有找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間更好的共存模式。
新的文明沖突被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2022年的烏克蘭危機、持續多年的“美國優先、與中國進行新冷戰”,都是美國政客給出來的解決辦法,顯然不能滿足新時代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利益訴求。即便是歐洲發達經濟體,烏克蘭危機也造成全面的能源成本快速上漲、工業企業產能轉移到美國的長期窘境,加上持續高企的通貨膨脹,不得不面臨歐元區自身的資產負債表縮減和2023年的經濟衰退。
中國的機會
歐元區的困境折射出全球的阿凡達困境,資產負債表萎縮最終會造成老百姓(603883)生活水平的下降;世界需要新的增長模式,抵消美元獨大帶來的周期性資產負債表衰退。這也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與中國發展更加深刻的經貿和投資關系。2022年,中國的A股市場是世界主要股市中唯一資產負債表快速擴張的證券市場,全年新股發行規模達到5868億元、創歷史新高;再加上港股的1000多億港元新股發行規模,中國股市增量超過美國的四倍;2022年世界IPO業務排名前十大券商中國獨占鰲頭,恐怕是順理成章的了。
不同于美國,中國股市的快速擴張并不是以超寬松的貨幣政策或者無節制的監管放松為基礎。中國在過去幾年里是全球唯一一個維持“常規、正常形態”收益率曲線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債券市場并沒有出現利率期限結構的扭曲,平穩渡過了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去杠桿化”,有效避免了日本式的房地產“資產負債表萎縮式衰退”。2023年的中國貨幣政策,必然還是要全力保障“正;钡莫毩⒕,保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正常機制,對房地產的信貸寬松也只是“正;钡倪^程,針對行業中健康運營且有品牌的開發商,這種精準的貨幣寬松也適用于居民消費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而非大水漫灌的無節制寬松。
股票市場擴容對中國經濟的正面作用,早就為各界認可和期待。一個良性發展的股市,對于中國工業投資板塊的科技創新至關重要,對千千萬萬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成長預期至關重要。因此,2022年A股規模擴大,也伴隨著退市節奏加快,全年退市公司數量達到50家、較2021年增幅超100%,并超過2018年至2020年三年期間退市公司的總和;這不僅體現了A股吐故納新、優勝劣汰的步伐在不斷加快,還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保護投資者遠離虧損企業、樹立A股市場的國際公信力。
2023年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也是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從技術上講,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相當規模的離岸人民幣市場,需要滿足多樣化需求的金融機構,在零售消費、貿易支付、結算清算、保險保理、證券投資、大宗商品、衍生品等諸多領域提供人民幣服務的解決方案。這顯然需要各自政府長時間的培育和推動,需要中國“一行兩會”加大國際化的監管溝通和協調,推動新時代中國金融更大范疇、更高層次的雙向開放,助力世界經濟擺脫阿凡達困境。(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
編輯:王京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