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科技、研發……眾所周知,在支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上述必要投入之外,“資金”同樣是繞不開的一個關鍵要素。
但隨著現代化農業、智慧農業產業等相關概念越來越熱,不少社會資本開始紛紛向農業產業傾斜,成為除了國有資本投入外,農業產業吸納的重要“生產要素”。
據相關調研機構顯示,2022年以來,一些VC機構及投資人關注重心開始從其他賽道轉移到農業領域,農業創投的話題熱度空前,配合以現代農業正在向技術化、智能化方向進化和發展,原本鎖定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VC機構這一“投”,也算投向了“名副其實”。
社會資本買單意愿強烈,風險資金成產業轉型重要“燃料”
社會資本對農業產業的持續關注,引致農業創投話題熱度的居高不下。在關注度之外,不少社會資本也為農業發展帶來了真金白銀。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2022年,農業食品領域的投資事件數量約為5660起,募集資金約共2.03萬億。其中,去年全年農業領域各類投資事件數量約達874起,披露的具體融資金額共約1300多億元。
天眼查數據顯示,從融資事件地域分布來看,北京、廣東以及江蘇三地融資事件排名前列,分別擁有222起、125起以及97起;而從融資的輪次分布而言,天使輪、A輪以及A+輪融資等早期融資事件,合計占比超過60%,風投投早的趨勢十分顯著。
天眼查
社會資本對于農業產業的整體看好,風投持續跟進,融資事件數量居高不下,農業文明存在了成百上千年,而這次關注度空前的“蛻變”和普遍唱好的效果,其實涵蓋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策的重磅、大力度的支持,是其他產業所難以企及的,并且在事關中國人手中的飯碗大事的問題上,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也是勢在必得;其次,在市場整體下行的發展趨勢上,農業、農產品(000061)的現代化有著其他領域不可企及的市場空間與發展前景,農村電商、生物技術從未有任何領域像當下的農業產業這般“古老”卻“藍!北椴。
從天眼查提供的大數據中,可以看出在農業投融資領域,以細分行業的角度來審視,不難發現農業電商相關融資事件排名位居前列,其次則為農業生物技術以及遍布農業經營生產過程中的產業分支。
天眼查
據悉,包括深創、梅花創投、達晨財智等知名投資機構,都參與布局了農業投融資事件中的“大頭”。而來自風投領域的資金無疑解決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所需的“燃料”問題,為快速破局資金瓶頸創造了極大便利。
與此同時,風險投資在農業領域所注重的技術驅動下的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作為農業“芯片”的育種技術、連接農田與餐桌的供應鏈、流通效率和生物技術驅動下的農產品、食物變革等問題,都將有機會提前投入醞釀或應用。因此,社會資本的持續加碼無疑對農業產業鏈的整體建設發揮出重大的積極意義。
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現代化發展,為鄉村振興翻開“操作手冊”
就在日前,國務院公開發布了《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聚焦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守底線”“促振興”“強保障”,農業農村問題仍舊作為當下政府和全國建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2022年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一年,已經完成實現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4,324元,同比增長14.3%;而脫貧地區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達到15,111元,增長7.5%,比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個百分點。
那么,如何助力脫貧群眾、特別是脫貧農民實現生活的更上一層樓呢。在精準扶貧的戰略之外,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同樣成為鄉村振興的另一大重要“支柱”。據媒體報道,2012年以來,我國已經累計建成15.6萬座農產品處加工設備、5萬多個產地冷藏保險設施,致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實現了超過70.6%的成績。
事實上,對于農民實現增收致富、全國的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最重要的支撐便是產業振興。這包括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民就增收、農業經營增效,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等多種內涵。
“一方面,引導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在帶動農戶、服務農戶中發展壯大自己,完善聯動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另一方面,完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指引,充分鼓勵引導‘資本下鄉’,并同時加強資金監管,要讓農民最大限度收益!鞭r林部相關負責人這樣解讀到。
事實上,鄉村振興作為大計、大業,卻全然不是鄉村自己要面對和承擔的問題,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施力。例如相關人才的培養和支撐,是鄉村振興的主要行動力;城鄉發展更為協調,人們能夠在兩者之間有價值流動,以城鄉結合富裕農民;此外鄉村孕育出的獨特“小產業”,更讓鄉村文化得以貫穿在鄉村發展的經濟脈絡上,無疑將產生更為長久的回聲。
正所謂“農無業不強,民無業不富”,農業農村的產業化轉型和升級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探索產業發展模式,順應產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等多樣方式正在持續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造血”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將技術與資金予以合理運用、巧妙施力,鄉村振興這個“大勢”雖然尚需更多時間、經歷上的歷練,但注定“雖遠而必達”、“雖遠而早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