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下一個ChatGPT,正在成為很多創業者的夢想。這其中,既有王慧文、王小川、周伯文這樣的互聯網圈老江湖,也有不乏隨風口而動的新創客。
無論是對標大模型,還是打造中國的OpenAI,各路人馬廣發英雄帖,讓安靜已久的互聯網圈又興奮起來。
興奮勁難得,但創業不易。在ChatGPT卷起的創業風暴中,已知的路徑無外乎再造一個ChatGPT,并將其平行擴展,從文字信息知識模型擴展到圖片、視頻等領域。
百度的“文心一言”,其他大廠的類模型都是這個思路。除此之外,就是在各種垂直細分領域將大模型小場景化,做各種具體行業的解決方案提升生產力。
兩種路徑,前者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巨大的算力需求,對人和可持續的資本要求都很高。王慧文帶著5000萬元入場,很可能只是入場券。
ChatGPT表現出來的強適應性,被馬斯克形容為“強大到危險”。人工智能是對人思維的信息過程進行模擬。這種“危險”,恰恰也是其強大之處,學習并無限接近于人類的知識儲備、邏輯推理、表達習慣。
不同于目前只能回答簡單問題的蘋果Siri或微軟小愛,能否強大到危險,決定了國內類ChatGPT的競爭力,而即便能夠做到同等水平同等量級,如何制造出“人無我有”的差異性仍是巨大挑戰。
細分領域的則重在應用,借助于AI輔助功能,對模型的準確性和時效性要求高,簡單套用現階段的ChatGPT顯然不行,需要將其改造為準確性、時效性更高的模型,高成本之下,又會引發誰來買單的問題。
ChatGPT大熱之下,一下子提高了各界對AIGC普遍認知和布局,突如其來的熱度也增加了市場的混亂程度。
OpenAI究竟是個人還是具有可復制性,一直爭議不斷。但可以肯定的是,OpenAI在盈利表現上遠遠遜色于其燒錢的表現。
如果場景換到國內的創投圈,OpenAI的生存與否終究繞不過盈利的考問。等不到ChatGPT誕生,融資壓力可能就已經將其壓垮。二級市場再火,一級市場反而越謹慎。
從這個邏輯看,大廠的優勢會遠遠高于初創企業。從產品及技術研發的進度來看,參與者也是大公司遠遠領先小公司。
也會有人說,優勢明顯不代表勝算。追捧ChatGPT賽道本身就是一件有門檻的冒險,火焰燒得越旺,越要冷靜看待,客觀研判。
每次風口背后,總有一地雞毛。如果只是走走停停吹吹風,我們只會離國產ChatGPT越來越遠。如果不是,那么要想好我們為何來,又如何走下去,長期的利益受益者是誰?泥沙俱下的時候,才更需要大浪淘沙。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