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OPPO哲庫關閉的陰云籠罩在半導體圈,廣州悄悄迎來了一個芯片IPO。
投資界-天天IPO獲悉,今日(5月16日),廣州慧智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慧智微”)成功登陸科創板。不巧趕上行業低迷氛圍,公司開盤出現了破發,最新市值85億元。而原本,這有望成為廣州一個難得的百億級芯片IPO。
“廣州集成電路產業依然任重道遠,現在才剛剛拉開上市序幕!币晃话雽w投資人直言,身為廣東省會,廣州急需一個極具標桿性的半導體巨無霸,彰顯新興產業地位。
曾幾何時,“珠三角為何在半導體上落后于長三角?”這一問深深刺痛珠三角產業界。這幾年,廣州吹響集成電路的號角,各級政府引導基金全面爆發,開足馬力招商引資。與此同時,半導體投資人組團去廣州,蔚為壯觀。
今日羊城,一條條半導體細分產業鏈雛形初顯,一個個半導體創業公司浮出水面。最新一幕是今年2月,廣州2000億母基金官宣落地,投向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首當其沖。
清華博士敲鐘
廣州等待一個超級芯片IPO
這是一個崛起于廣州的芯片創業故事。
1991年,李陽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微波技術專業。這是一個別人避之不及的冷門專業,李陽卻用了12年念到博士,后來赴哈佛拿下博士后學位。2010年,廣州開發區赴美國波士頓開展招才引智工作,李陽果斷放棄在全球射頻芯片巨頭思佳訊的高薪工作,選擇同好友郭耀輝、孫堅回廣州創業。
但創業之初艱難。轉機在2014年,李陽和團隊終于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可重構設計的 AgiPAM 技術。次年,慧智微團隊將拳頭產品推向市場,至今已應用于三星、OPPO、vivo、榮耀等國內外智能手機品牌機型,并進入聞泰科技(600745)、華勤通訊、龍旗科技等一線移動終端設備 ODM 廠商和移遠通信(603236)、廣和通(300638)、日海智能(002313)等頭部無線通信模組廠商。
招股書顯示,2020年到2022年,慧智微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0,729.48萬元、 51,395.11萬元和35,668.45萬元,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31.17%。但2020年至2022年持續虧損合計約5.5億元,慧智微稱,一方面這是由于公司股權激勵支付金額合計3.9億元,超過虧損50%;另一方面,由于射頻前端芯片設計復雜,技術門檻高,慧智微研發投入一直占據支出大頭。
因此,風投機構在慧智微的成長歷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角色。李陽曾透露,第一輪融資發生在成立次年,那是一筆憑著幾頁PPT完成的融資。
一路走來,慧智微集結了一支投資方隊伍——金沙江創投、祥峰投資、青云資本、廣發信德、華興資本、國投基金二期、雨盟投資、九派創投、銀盛泰資本、國方創新、浦東科創、光速中國、元禾璞華、惠友資本、平安創新投資基金、清石資管、紅杉中國、上海由芯投資、IDG資本、昆石投資、華山資本、芯銳投資、君犀投資、新興基金、金沙江聯合資本、吉富創投等長長的名單。
與此同時,廣州下一個芯片IPO正在趕來。今年5月,安凱微通過證監會IPO注冊申請,很快就可以登上科創板敲鐘舞臺。早在2001年,安凱微決定在廣州開發區正式創業,見證廣州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
不過被寄予厚望的,是粵芯半導體——被視為廣州半導體界的明珠。
2017年,粵芯半導體在廣州成立,隨即火速實現量產,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家專注于模擬芯片領域和進入全面量產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業。這一成就也徹底改寫廣州缺“芯”的前史!盎浶景雽w投產啟動標志著廣州可生產在地芯片,填補了之前廣東、廣州芯片生產空白,是‘廣州第一芯’。之后我們可以直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客戶群!被浶景雽w副總裁李海明曾向《廣州日報》如此評價。
短短幾年時間,公司身后聚集了一個超豪華的投資人陣容,既有長長的市場化投資機構,也有廣州當地產業基金撐腰,更是不乏汽車、工業領域赫赫有名的產業資本,投資機構數量之多,場面壯觀,估值已達數百億。2022年底,曾有消息傳出粵芯半導體開始進行上市輔導,廣州最重磅的芯片IPO在路上了。
廣州芯片公司排隊趕來
悄然間,廣州走出了一個芯片軍團。
有趣的是,在粵芯半導體落戶廣州后,曾有數十家集成電路企業慕名前往廣州中新知識城考察,計劃落地事宜。數據顯示,中新知識城已吸引數十家半導體企業落戶,涵蓋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等領域,其中不乏營業額過億的企業。
此后,廣州還培養了另一家芯片公司——越海集成。這是廣州產投集團協同興橙資本、灣區智能傳感器集團、廣東省集成電路基金、增城產投集團牽引落地廣州市增城區的半導體先進封裝項目。
作為首個落地廣州的“晶圓級先進封裝”項目,越海集成將建設面向CIS、濾波器等芯片的8寸/12寸TSV封裝生產線,建成12寸TSV封裝產能每月1.3萬片,8寸TSV封裝產能每月2萬片,這對廣州市搶占先進封裝產業高地具有重要意義。今年1月,越海集成完成1.65億元融資,廣州產投集團領投,廣東省集成電路基金、增城產投集團共同參與投資。
還有2018年成立的芯聚能,公司位于廣州市南沙區,主攻碳化硅基和硅基功率半導體器件及模塊,產品可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和工業領域。目前,芯聚能已有多款主驅模塊獲得國內自主品牌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的認可,而芯聚能的碳化硅模塊和使用芯聚能碳化硅模塊的控制器均已進入量產狀態(SOP)。
2022年底,芯聚能宣布完成新一輪數億元融資,由越秀產業基金、粵財基金、吉利資本、建信(北京)投資、復樸投資、美的資本、鐘鼎資本、博原資本(博世旗下)、大眾聚鼎等十余家知名機構聯合投資。
而成立于2017年的廣芯微電子,主要研究低功耗物聯網領域的芯片,坐落在黃埔區,目前已經完成了A、A+、B等多輪融資,投資方不乏惠友資本、華潤資本和臨芯投資等知名投資機構。
此外,廣州現已擁有泰斗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新岸線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昂寶電子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廣州興森快捷電路科技有限公司、安捷利(番禺)電子實業有限公司、廣東風華芯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封裝測試企業;廣州南沙也先后引進培育芯粵能、晶科電子、南砂晶圓、玏芯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隊伍逐漸壯大。
時至今日,廣州黃埔區和開發區,已逐漸成為廣州半導體發展的核心區,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
數據顯示,該地區擁有大灣區最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集聚集成電路上下游企業超120家、占廣州90%以上,初步奠定了由芯片設計、晶圓制造、芯片封裝和集成電路測試四個主要環節及支撐配套產業構成的產業鏈格局。
就這樣,一個個芯片公司盤活了廣州的半導體產業江湖。
沒有新興產業談何一線城市
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為何是半導體?為何又是廣州?
過去幾年,廣州留給外界的印象似乎走得越來越慢——制造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占比持續下降;外貿的粗放式發展不再適合當下;GDP一度被重慶超越,降至全國第五城,即便很多廣州人對此較為釋然,但內心多少涌起一絲絲失落。
尤其當合肥、蘇州、無錫、南京等一眾城市正在馬不停蹄爭搶新興產業,廣州的動作似乎依然很慢!霸浻型獾赝顿Y人開玩笑說,提起廣州的印象就是吃喝玩樂,印象還停留在衣服、紡織這類傳統產業!睆V州某引導基金朋友如是說。
目睹這一切,廣州無法再佛系。而半導體產業,便是突破口之一。
廣州的芯片之缺,也是整個大灣區存在已久的隱痛。用一位資深投資人的話來說,珠三角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不平衡,設計產業很大,芯片制造產業底子薄、全面布局晚,芯片研發、高端科技支撐不足,芯片人才供給體系不完善,總體競爭力受到影響。
這一點,不少本地投資人感受深刻。以往在他們的接觸中,不少初創公司可能拿著來自珠三角的投資,卻傾向于在長三角落戶。
發力雖晚,但珠三角發展集成電路的決心已定。2021年,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打造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標志著廣東正式吹響了打造集成電路“第三極”的號角。
幾乎同一時間,《廣州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4年)》提出,廣州將打造“一核兩極多點”的產業格局,南沙作為其中一極,重點打造寬禁帶半導體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全產業鏈基地。
眾所周知,芯片產業投入資金大、回報周期長、產業鏈復雜,資金投入可能會達到千億級別,需要政府、大型國企、科研院所等在上下游大力協同。因此,廣州充分發揮了母基金的杠桿效應,吸引了一大批半導體投資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11月,廣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首期形成200億元規模,二期規模擴大到500億元規模。據悉,該母基金首期成立設計、生態、風險三類子基金,分別由上海武岳峰基金、中芯聚源和華登國際三家業內知名半導體創投機構管理。
到了2022,廣州設立母基金兇猛。過去一年時間里,廣州產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東旺曾帶隊親赴上海主動開展產業招商,與半導體頭部投資機構華登國際、興橙資本達成戰略合作,并與中微公司(688012)、中芯聚源、武岳峰科創就半導體產業導入廣州事宜展開深入交流,期待與頭部機構深度合作,布局廣州半導體產業。
不久前,在第25屆集成電路制造年會上,粵財控股董事長金圣宏透露,廣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在籌劃中,規模300億元,基金期限長達17年。具體來看,該支母基金可直投,子基金包括汽車芯片、半導體材料設備、化合物半導體等主題基金,且二期基金在投資退出后可向被投企業讓利60%。
看到這一幕,不少投資人十分感慨:為了集成電路,廣州乃至整個大灣區真的拼了。
然而,路漫漫其修遠矣,中國半導體崛起是一場漫長的征程。無數的事實擺在眼前,尊重產業發展客觀規律,國資與市場化資本攜手共舞,才能有望打贏這一場攸關城市命運的產業之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